为了留住红色的记忆——专访中国十佳红色文化收藏贡献人物、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大师、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杜金良
2019-09-24 14:56:22 来源:红色收藏网 浏览:10482次
内容提要:中国十佳红色文化收藏贡献人物、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大师、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杜金良
为了留住红色的记忆
——专访中国十佳红色文化收藏贡献人物、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大师、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杜金良
与杜金良先生的第一次相遇,是在2012年5月13日的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特色经济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农业部、文化部等领导及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静静地听着这位操着大西北口音的汉子在作“守望红色经典,弘扬民俗文化”的主题演讲。先生朴实的言语,对收藏事业执着的追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相见已时隔五年。在人民大会堂“第十届中国时代风采”表彰大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及国家部委领导亲切接见了他。先生风采依旧,只是两鬓稍有白发,婉拒了我作为记者采访他的想法。 己亥年金秋时节,在京城与先生偶遇。沏一壶清茶,在无所不谈的倾心交流中,我走进了这位中国红色收藏大师的内心世界。 义无反顾 踏上红色收藏之路 杜金良1964年出生于甘肃省灵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的生活,锤炼了他坚强的性格。在爷爷的羊群里、父母的田地边,他度过了自己苦涩的童年。 正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他走进学堂。毛主席的“红宝书”是他书包里的心爱之物,“老三篇”是他经常背诵的文章,主席像章在他幼小的心灵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每天再苦再累,晚上睡觉前,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总要抄写几段毛主席语录。平时,他喜欢和小伙伴背诵毛主席诗词、唱革命歌曲,喜欢听长辈讲革命事迹、讲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那段时光,在他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出于对伟大领袖的热爱,收藏“红色记忆”的情结在少年杜金良的心里扎下了根。一个自制木箱子,被他视为珍宝,里面装着与宣传毛主席有关的报纸图像、图书、油印传单和主席纪念章。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黄帆布挎包,陪伴先生度过少年时代,也背出一个沉甸甸的红色梦想。 1976年,杜金良先生亲身经历了这位伟人逝世带给国人的巨大痛苦。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奠定了他后来成为红色收藏家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役全面打响。高中毕业的杜金良被分配到县百货公司上班,这是一个被同龄人羡慕的“铁饭碗”。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全部是最高的。后来,他又被调到石油公司上班。因为有了积蓄,他开始规划心中的那个梦想,毅然决然地走上红色文化的收藏之路。他知道,眼前的道路布满荆棘,需要付出毕生的心血,但他依然不改初心,义无反顾。 在盛夏酷暑时节,一位朴实的青年骑着一辆自行车,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军用胶鞋,胸前戴着一枚红灿灿的主席像章,穿梭于乡下村落、集市,收毛主席像章、画像和书籍。饿了,从随身带的黄挎包里拿出干粮啃一口;渴了,拿起自行车前的军用水壶喝一阵;困了,就在乡下村子的麦垛旁躺下休息。周边四临八县的大小村庄,都留下他坚实的脚印。他为人和气、诚实,无论走到哪里收购,都会和对方成为要好的朋友。 深夜,当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杜金良便在灯下仔细阅读收购到的书籍。因此,他了解了中国近代发展史及人民解放战争史,感受到一代伟人的治国方略和为国为民的领袖情怀。 1992年,他被调到县糖酒公司上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司进行改革,被全面推向市场,这让他的收藏陷入困境。杜金良和爱人一起,承包过单位的售货亭,摆过夜市,卖过西瓜,收过废品,开过餐饮店,一起度过了家庭最窘迫的那一段时期。 2004年,所在单位彻底改制,杜金良成为一名下岗职工。他购置单位地皮搞房地产开发,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后来走上规模化收藏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时,杜金良的自行车也换成一辆当时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幸福250摩托车。他走进毗邻省份,比如,陕西的宝鸡、咸阳、长武、永寿、乾县,宁夏的固原、隆德、六盘山、会宁。再后来,一辆承载着红色文化的面包车行驶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期间,“金良红色文化收藏馆”顺势成立。为了这一步,他整整走过三十五个春秋冬夏。 初心不改 只为守护历史的见证 金良红色收藏馆现收藏有红色经典珍品、民俗文化遗产及古玩、奇石等40余万件,毛主席像章5万余枚,红色书籍、报刊10万余册,毛主席画像5000余张,文革瓷器2000余件,书画收藏1万余幅,藏品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从先生随身携带的收藏资料里,我走进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的红色文化收藏馆。那一件件藏品,唤起那个年代人们灵魂深处最真切的记忆。 如果说杜金良的红色收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那么走近他的农耕文化收藏品,会让很多“90后”“00后”倍感新奇和震撼。很多农耕用具,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认识,那些伴随祖辈们赖以生活的用具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诸如辘轳、碌碡、筛子,牛槅头、筢筢、牛车、水车、簸箕、木犁等等,五花八门,举不胜举。这些代表着N代人记忆的东西,先生都收集到并完整地保存下来,使当代年轻人有机会触摸、感受、体验先辈们的生产生活情趣、勤劳智慧。每一件民俗文化藏品,勾勒出这个古老而伟大民族的沧桑巨变,成为很多逐渐老去的人追忆往昔岁月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当代年轻人认识和研究古农业文明的现实版教材。 由于金良红色收藏馆展品规模宏大,已在当地形成很大的影响力,藏品多次被地方政府邀请在红色文化及农耕文化节上布展,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收藏家、红色文化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馆内收藏规模之大、品种之全、年代之久远、文化价值之高,在整个大西北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2年3月,杜金良被邀请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毛体书法协会、陕西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甘肃省毛体书法协会、平凉市书法协会、平凉市毛体书法协会、庆阳市收藏家协会、陇东收藏文化协会等社团组织,并担任理事、会员等职务。受相关部门邀请,他作为行业代表赴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会议中心、钓鱼台国宾馆、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的全国先进代表会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红色文化收藏贡献人物”“中国红色、民俗文化传承大师”“感动中国2016最具影响力收藏家”等殊荣。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中,先生的红色展品及毛体书法作品获得优秀奖,受到毛主席的亲人李娜及毛新宇少将的接见。 三十多年的执着守望,大半生的辛勤奔波,杜金良的传奇故事在商业文化杂志、光明网、搜狐网、解放军报社、甘肃日报、平凉日报、平凉电视台等相关媒体都做过专题报道。 谈及当下,杜金良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由于藏品太多,在得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展厅在最初两间平房的基础上,另外申请增加了两层活动板房,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由于今年城建部门整改,两层活动板房被拆掉,这些历史文化藏品就没有地方安置了。五个地下室库房已经饱和,目前只能放在露天院子里,用雨布遮盖着。“我不想成为罪人,我不能眼看着这些历史文物毁在我手里……”说到这里,杜金良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谈到未来,杜金良自信满满:“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毕生收藏的展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下一代。”他想认识更多的有识之士,共谋发展,在全国红色基地、旅游景点成立十个大型“金良红色、民俗文化展览馆”,让下一代能够认识和传承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倘若真能如此,则此生无憾矣!合作联系电话杜金良13436303166 (班永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