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色文化
2012-08-30 10:11:10 来源:荆州红色收藏网 浏览:11437次
内容提要:红色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富强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品格,深化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理解,强化了对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感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带领人民群众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升华灵魂的精神家园。从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对全国各族人民具有更强的民众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
漫谈红色文化
作者:王二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那些日子里,神州大地掀起了一波胜过一波的强劲的“红色风潮”。 举国上下以“红色”为主题的活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红色旅游路线持续火爆,红色影视剧目闪亮荧屏,红色经典餐厅生意红火,红色革命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红色收藏持续升温,红色展陈活动此起彼伏、绚丽夺目……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红色激情。这是当代人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特殊方式,是深深扎根人民内心情结的释放,表现出对共产党九十多年风雨历程的无限感怀之情。 可以说,当今的红色文化热潮迎合了中国亿万民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更赋予了红色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以各种形式迸射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文化魅力。 当红色文化热潮达到极致,在人们亲近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亟待给予及时总结,精心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引导,鼎力助推。 近期,我集中时间搜集、阅读了大量有关红色文化方面的资料,现结合个人的一些初步认识粗略地归纳为五个方面,简述如下。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含义;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红色文化热的形成原因; 四、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五、红色文化的传播继承。 第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含义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故此,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与“吉祥”的含义。因红色“辟邪”而得“吉祥”“平安”,难道不值得“喜庆”吗?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以上杂七杂八地搜罗了一些古今中外与红色有关联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要更合理、更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红色文化。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归纳各种资料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有如下六个方面。 ①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②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③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④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 ⑤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⑥综合各种理解,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 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第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时代精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科学性。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反映了红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体现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展示了指导思想上的唯物论、文化取舍态度上的辩证法以及方法上的实践观,正确认识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是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把振兴中华民族、弘扬先进文化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和提炼出了一种崭新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是民族性。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尽管从总体上、主导地位上,传统文化是与小农经济、专制封建官僚政治相适应的,但作为糟粕与精华糅合并存的复合体,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华。红色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特性的文化,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予以弘扬并加以创新,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是大众性。红色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众意识。它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红色文化源于大众决定了文化必须表现人民群众并为他们服务。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提高广大人民大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己任,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求得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五是开放性。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中国红色文化第一次质的飞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趋势,邓小平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红色文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会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求得自身发展成为可能。 第六是创新性。新民主主义文化创新,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创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抓住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谁缺乏创新精神,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谁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和衰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文化创新的特征。 第三、红色文化热的形成原因 眼下,在中国形成红色文化热的背景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及其理论成果,为红色文化热提供了雄厚的、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并开始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引领和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的红色文化也开始萌芽。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空前巨变,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红色文化也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得以创建、形成的,并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拓宽了红色文化视野,深化了红色文化内涵,中国的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其二、红色文化热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反思和深思的基础上的,既借鉴吸收其优秀文明成果,又有效克服其缺点和不足。 资本主义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迅猛提高,较大程度上带来了人们物欲和感官欲望的满足,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肆意攫取和对落后地区以及劳动人民剥削掠夺的基础上的。短短三百年的资本主义文明在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战争、杀戮、危机、分化、冷漠、隔阂、道德沦丧、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甚至于有把人类和地球带入自我毁灭的灾难性危害的趋势。资本主义诞生以来,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军事危机、道德危机、人性危机爆发, 尤其是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以及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肆意侵略和打击主权国家的事实,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觉醒、反思,资本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阶段之后,究竟要把人类带到哪里?有没有文明能够弥补资本主义文明的不足和缺陷?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究竟是什么文明?在中国大地上,在总结前苏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比深思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取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必定是东方红色文明。 其三、红色文化热既反映了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认可,也反映了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不足和缺陷的反思、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快速提高,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解决了世界上1/4人口的温饱问题,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9岁,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73岁。尤其是在多数大城市,霓虹闪烁,交通四通八达,现代气息已经相当浓厚。7改 革开放进程中,也出现了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过度私有化、市场化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发展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等问题,出现了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脆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冷漠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和纠正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必 须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摈弃那种连西方国家都已经抛弃的单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神化市场的思想,坚决纠正那种改革不要社会主义,开放不保护 民族工业的放任自由的错误认识,在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 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闯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中国自己的主流文化文明,这种中国自己的文化文明就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红色文化。当代红色文化的兴起表明,失掉了红色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失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偏离了社会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政治航线,中国就会重新出现妖魔鬼怪舞翩跹的黑暗状态。 其四,红色文化热既反映了党中央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即将展开新一轮社会主义探索的趋势。 中共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后,带领政治局常委到西柏坡过春节,重温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迅速以亲民、务实的作风赢 得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随后,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重大 战略方针,在扩大民主、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包容发展等一系列独具魅力的执政风格中,广大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惠 民生、得民心的战略举措,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且,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伴随着中共中央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执政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尤其是伴随着重庆市唱红打黑,以及各地区人民群众自发地唱红歌、纪念毛主席等革命先烈活动的展开,红色大潮迅速崛起。红色文化几乎凝练了所有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理想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一时间像是重新找回了心灵的慰藉和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爱,重新点燃了人们内心的希冀和激情,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其五,红色文化热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推动,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失去了信仰和前进的方向,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 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失衡,官员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社会物欲横流,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浊流,黄、赌、毒屡禁不止,社会犯罪率升 高,恶性刑事案件增多,许多人下岗失业、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怀着无限的怀念和热爱,自发地到毛主席纪念堂、烈士 陵园等纪念革命先烈,在社区、广场组织红歌队,发自肺腑地怀念革命先烈、歌颂人民领袖,通过讲座、论坛、书画展、网络交流等形式,发自内心地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和精神追求,也激发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无限期盼和渴望。通过红色浪潮的兴起,广大人民群众希望中国共产党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呼唤社会 公平正义,清除各种污泥浊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胜利前进。 第四、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文艺创作就以“活报剧”“秧歌剧”等短小精悍的形式,唱响了爱国救亡的时代强音,发挥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瓦解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在第一时间回顾了激动人心的战争历程、革命和建设历程,建构形成了人民关于新中国的第一代集体记忆。红色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在亿万人民群众中,观看、阅读、欣赏“红色经典”,敬仰、学习、争做红色人物,一次又一次成为一种生活主流和社会时尚,其影响力延伸至今,历久弥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巩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来看,中国的红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传承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动力作用等。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既有社会价值,还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 第一,红色文化有利于构建诚信奉献、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文化形态对应着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模式、文化观念的每一次重大更新和优化,都会改变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 中国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而且是一笔丰厚的经济资源。且不论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拉动经济 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红色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红色文化包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不仅在特定年代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红色文化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就具有不同特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一道构筑完整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与红色文化相融合。 红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博大的社会发展思想和磅礴的社会发展潮流,理应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文化形态,并以此作为克服和弥补市场化、私有化的众多缺陷和不足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而不是唯利是图。现实中,我国一些优秀的企业家鲜明地以毛泽东思想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构建企业文化,进行企业管理,用党的革命理论和管理智慧阐发当前企业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红色精神与当代企业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在革命理念和现代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改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对红色管理展开研究。 第二,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构筑强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证。 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社会主流文化缺失,主流信仰危机。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思潮,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在呼唤群众同心协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等崇高精神,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而通过整合、提炼、升华而形成了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兼收并蓄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已经和中华民族最积极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已经把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融为一体,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接受范围,对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第三,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和平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又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民族精神都有它相应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民族精神与红色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富强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品格,深化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理解,强化了对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感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带领人民群众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升华灵魂的精神家园。从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对全国各族人民具有更强的民众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 第四,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风气。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德育环境及主客体身份等已明显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因而迫切需要一种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的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正是适应这种形势而将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的有效载体,通过“红色文化”开展德育活动是一种理想的德育范式。 德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可以不断创新德育形式,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承载和传递着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及优良民族品质等,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生动的环境,最终使德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教育面广,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精神支持。 把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代发展相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党风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肥沃土壤,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当前和未来都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和党风的主要资源和重要载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等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光明的、公正的、高尚的文化,继承发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既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强调和平、友爱、互助、奉献、公平、正义,既强调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强调道德伦理、天理良心,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强权、霸权、功利、私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相对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腐朽的价值观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重大作用。 第五,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政治本色,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我国政治局势和社会局势的和谐稳定。 党员的政治信念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成果,包含了各个时期昂扬奋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的文化,无论是作为物质形态的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故居纪念馆、革命前辈遗物等纪念物,以及反映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物质载体,还是作为非物质形态的反映红色精神的知识、信仰、价值、精神、制度和规范等,还是体现红色文化的人、事、物、魂等,都对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政治本色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规范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政治的发展形势,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对在政治生活中形成大众化的、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支撑。 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唤起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当代红色文化大潮的兴起,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和活动形式,弘扬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进一步丰富发展我们党在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文化氛围,增进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培育人民群众的坚强信念,铸就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有利于稳定社会,稳定政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前行。 中国共产党也只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建立在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政治本色。当代红色文化的兴起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把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直接融合在了一起,从整体上、宏观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吐故纳新的自我更新机制。有了这个吐故纳新的政治机制,无论共产党内部成员会腐败掉多少,都能够通过人民群众的政治刷新,重新恢复党的阶级性质和政治健康。当代红色文化的兴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仅在于具有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繁荣富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而且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创新探索的非凡能力。 第六,红色文化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强化对贪污腐败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道德监督、社会监督,展开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空气。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确实有许多人依靠合法的诚实劳动而富起来。但在私有化、市场化进程中,也有一部分人是依靠贪污腐化、化公为私、坑蒙拐骗、投机钻营,甚至是违法犯罪富起来,人民群众对这些现象可谓深恶痛绝。解决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充分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善于组织群众,展开群防群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新形势下最高形式地坚持党领导下的群众路线,也是对坚持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和体现。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对于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通过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让他们直接进入各级权力机关,进而不断增加各级权力机关群众的话语权。这也是权衡各种利弊,在不影响全盘和大局稳定的情况下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方案,是一条新形势下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最好、最快、最省力的途径。我们相信广大群众是有是非判断力的,在红色文化的热潮中涌现出一批相当优秀的分子,他们忠诚党的事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将他们推举到党的核心领导位置,就能发挥联系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巨大作用,强化对贪污腐败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监督、防范和打击,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空气。 红色文化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思想教化作用、行为规范作用、政治导向作用,提升广大社会成员和干部群众以及企业经营者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民生改善;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人民群众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人民群众的正义感、警惕性,构建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机制。同时,红色文化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杠杆。 第七,红色文化有利于形成反映不同群体和阶层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心声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活力。 改革开放要健康推进,就要更加注重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尽可能降低发展的代价,减少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公正、充满活力的社会,就要建立能够反映不同群体和阶层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心声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调处机制。在当今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必须确立和巩固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主流地位。 红色文化张扬了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热情、奋斗精神,唱响了主旋律,是健康文化、先进文化的代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红色文化既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发展规律,反映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易于接受和掌握的。劳动和知识是财富的真正源泉。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的结果,它能够形成潮流,也有赖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推动。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变革和创新来自于群众,工农大众中潜藏着不尽的宝藏和无穷的智慧,也潜藏着大批的人才和能工巧匠,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释放出创新、进取的巨大能量。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人民群众自发地唱红歌等红色文化兴起的现象,不但不支持,而且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恐慌,甚至打压,真实原因何在?他们说唱红歌就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甚至大惊小怪地称之为“时光倒流,文革重演”等等。那么,请问,人民群众为什么会对你不满?是地方政府工作做的不好,还是某些官员贪污受贿,害怕人民揭穿和监督?还是老百姓都是刁民?不要说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任、渴望和期盼,就是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有怨气、有不满,也应当从根源上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还要通过一定形式让人民群众把这些情绪表达和倾诉出来,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当代红色文化的兴起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念和利益诉求,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而且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活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阀、安全阀、缓冲器、润滑剂。 第五、红色文化的传播继承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回归普遍持欢迎的态度,红色旅游的火爆就是明证。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发展远未能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需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红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在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要释放出真正的价值功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能,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继承。传播继承红色文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堪称千头万绪。眼下急需做好的,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首先是党员干部要积极带头,做传播继承红色文化的表率。 常言道:搞好搞不好,关键在领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精华、精髓。故此,红色文化传承者、倡导者的主体毋庸置疑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第一主体。倘若,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对党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不去传承弘扬,而让平民百姓去传承弘扬,这就叫做本末倒置。按老百姓的话讲即是:开国际玩笑! 从教育的层面来说,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先接受教育,只有把自己教育好了,才能当好教育者、倡导者,这种教育和倡导才能产生效果。我们在传承红色文化的时候,传承的是它的精神,是它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照搬原有的模式。“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我们现在不需要自带干粮,也不需要穿草鞋、打灯笼,但是那种勤俭朴素、深入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永远弘扬的。 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首先接受教育呢?《人民日报》2011年6月23日刊登了河南省陕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让红色文化永葆生机》。文中写道:“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让广大党员干部‘学得来’,让红色文化‘融得进’、‘留得住’。让广大党员干部‘学得来’,就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有益于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内容,并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和学习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传承、践行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在增强党员党性修养方面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红色文化‘融得进’,就是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单位文化相结合的途径,营造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环境,使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落地生根、不断成长。使红色文化‘留得住’,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传承、践行红色文化中提升精神境界、培养良好作风,永葆先进性。” 另外,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力戒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确害死人,最要命的是误事、坏事。2011年6月26日,新华网在《新华评论》栏目中转载了一篇题目为《红绸缎裹树岂能叫“红色文化”》的文章,文中写道:6月20日,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上2公里的法梧统一“穿”上了“红旗袍”,显得格外亮眼喜庆。包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梅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党的生日,包河区选择将芜湖路打造成全省首条“红色主题街”。芜湖路上本无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为了向“七•一”献礼,有关部门硬是要用红绸缎裹树,包装出一个“红色主题街”。 其二、尽快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红色文化发展。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带头,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大见成效的基础和关键,但要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长久下去还必须有一整套政策法规来保驾护航。 鉴于此,必须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为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指导。比如,从宏观政策方面来讲,就是要明确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红色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培养、吸引高知识含量的红色文化行业人才;建立依法运营的红色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红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再如,从微观政策方面来讲,就要改进对红色文化产业主体的扶持方式,促使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推进经营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努力形成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红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红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红色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红色文化产业格局。 其二、要加大研究力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普查,通过采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实地考察、查阅文献、文物征集等多种形式,加大收集、保护、挖掘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和回忆录的力度,做好红色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要重视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物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因其特殊的价值,必须保护好,但在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的措施上,人们通常重视有形的红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物修护,而忽视对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物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保护;要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等结合起来,做到红、绿、古、俗、乡、农、工等多种旅游类型的结合,把握时代气息,挖掘因旅游发展所孕育出来的新的旅游文化,综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这既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其三、大力开展创新活动,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弘扬红色文化,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必须创新。红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也面临创新和发展的问题。要唱老歌,还要唱新歌,有新的创作和演绎;同样是博物馆,过去是平面展示,现在有半景、全景式展示,有声、光、电的全新演绎,这样人们才乐于接受。所以说,红色文化要传播继承好,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形式、手段、内容等方面搞好创新。 ①形式创新。倡导互动式、参与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歌谣演唱比赛、播放红色经典影片、红色文化征文、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收藏展陈等,以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形式创新上贵在敢于突破,善于兼容并蓄,注重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尚与经典结合起来,在演绎红色文化的同时,把准时代的脉搏,注入时尚的元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②手段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也要注重手段创新。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让红色文化搭上时代的快车。注意运用音像制品、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声光电、动漫、场景模拟、电脑写真、视频演示等方式,做到图、文、声、形、景并茂,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要创建传播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协调整合,使各地在资源互补共享的基础上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效率。 ③内容创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必须根据新形势,拓宽新途径,适应新需求。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事的紧迫、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致使有些作品相对较粗糙。现在条件完全不同了,对这些作品不能只是简单的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现趸现卖。 红色文化在内容上的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着力打造精品,多出经典。亦即红色旅游必须有精品景区,文艺作品必须出红色经典。譬如,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共同推出文献性栏目《永远的丰碑》,每天介绍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2006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几家中央新闻单位又在《永远的丰碑》专栏的基础上,共同推出大型系列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引起广泛好评,许多中小学甚至大学都及时把它录下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诸如此类,方称得上是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只要切实坚持贴近历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着力强化文化的提升力、艺术的感染力、科技的拓展力,不但不会冲淡红色历史的庄严,不会冲淡人们心中的那份景仰;反而会让历史在可亲、可触中,给人们带来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刻的震撼,对那段岁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涤荡心灵、坚定信仰。 另外,挖掘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不同、受众的不同等因素所导致情境和氛围的不同,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如开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的内容与人们的心理情感相融合。要注重在重大节庆时期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情感倾向。譬如,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观、瞻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以及把参观以上场所同入团、入党宣誓等活动结合起来,是目前各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四、要清本正源,净化红色文化的生态环境。 在当今大众文化勃兴和娱乐至上不良思潮的影响下,眼下的“红色文化”一方面呈现出参与甚众、红火繁荣的喜人景象,另一方面也夹裹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浊流。对什么是真正的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继承红色文化?必须予以清本正源。要清本正源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端正思想认识;二是扫除一切歪风邪气。 首先说端正思想认识。我认为,对红色文化没有正确的观点态度,缺乏精准深刻的思想认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逻辑上的混账和政治上的反动。红色文化的传播继承也就无从谈起。 前些年,一些人乃至于党内的领导干部是很避讳谈红的,甚至于谈红色变。这很让人费解!近几年,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口头上谈红勉勉强强,在内心深处或曰骨子里对红色文化又持何种态度呢?虽不得而知,但很有质疑之必要。 2011年12月20日,薄熙来在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说:“有些人怪怪的,一听说唱红歌,就喜欢说点风凉话,说是‘左’啦、‘走回头路’啦……一些人对黄色的东西无所谓,对红色却十分敏感。搞低俗、消极的东西,这些人不发言,但谁要搞点提神醒脑、爱党爱国爱民的东西,他就说上闲话了。”薄熙来还说:“人们不禁要问,红色不好吗?我们的国旗就是红色的,天安门也是红色的,难道要改变它的颜色吗?……” 反复读过薄熙来同志的讲话,我很感动,也生发出颇多感慨。但在我内心深处更多的则是不解和揪心!在红色的中国,在执掌红色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内竟然对黄色的东西无所谓,而对红色却十分敏感!这是什么逻辑?这不仅是思想认识问题,纯属立场问题!不纠正、不端正是不行的。 其次,要抵御、扫除一切歪风邪气。 百姓有言:人的心原本是红的,眼睛原本是黑的,一旦眼睛变红了,心也就变黑了。这话极形象。是的,人的眼睛一旦变红,一切向钱看,就必然会做出黑心事来。 近年来,在红色文化热的大潮下,一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者,趁机兴歪风邪气,干黑心事,赚昧心钱。使红色文化跑调走样变味,惨遭玷污,若任其继续泛滥下去,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也是极其可怕的。现将见诸于媒体的许多负面报道择几例整理、分析、评说如下: (一)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一些导游对传播“另类文化”乐此不疲。带队到了红色景点,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不是革命的艰苦、英雄的事迹,而是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甚至艳史,一些导游甚至传播歪曲历史、拿英雄开涮的“段子”。 (二)一身侵华日军的打扮,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还一脸的笑容……这不是在拍电影,而是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一景区重现的“鬼子进村”场景……对于该旅游项目拿国耻来取乐的行为,不少网友非常愤慨。而对于网友的批评,谭家桥镇政府旅游办的负责人则认为,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具有教育意义。(2011年8月3日,中国新闻网)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不仅是观光赏景的过程,更是人们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决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为了单纯追求“卖点”而传播媚俗文化,亵渎革命先烈。这种媚俗文化如果任其泛滥,虽然能取得暂时的经济效益,却将会以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和红色旅游品牌的丧失为代价。所以,对上述现象必须予以坚决制止。 (三)据昆明信息港2011年12月28日报道,杨先生和家人去一家新开不久的餐馆吃饭,餐馆内的服务员都统一身着老军装,餐馆布置处处展示红色文化。杨先生询问卫生间在哪里时,餐馆服务员告诉他:门头上写着“解放区”的地方就是卫生间,这让他感觉很不爽。杨先生认为,如果单纯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说吃完东西去方便一下,给自己“解放”,也可以理解。然而“解放区”跟历史结合起来,是不严肃的,有失妥当。“以前我们都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卫生间是臭烘烘的地方却命名‘解放区’,不合适。”杨先生说,他今年70岁了,当过20多年的兵,看着餐馆服务员穿着老军装,他有很亲切的感觉。可看到卫生间如此命名,他认为这是不尊重历史。此外,餐馆的包房等各个房间被命名为“劳动1组”、“劳动2组”、“生产队”等。餐馆前厅经理王先生向记者介绍,这家餐馆是全国连锁店,主打红色文化,在湖南、江苏等地已经开有200余家店,这家是云南第一家,才营业4个月。他们所有店的包间、卫生间命名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词,而卫生间则命名为“解放区”…… (四)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也存在媚俗的“戏说”、生硬的拼凑,专注于演绎“三角恋”甚至“四角恋”,或在党的地下斗争中,掺入过多“武打”因素。如此“可看性”,不要也罢,不看也罢。 对“红色经典”的重新改编早已超出了艺术创新的范畴。颠覆性的主题、扭曲变态的人物关系、为了迎合大众消费而生硬添加的情感线索、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不顾历史真实和原著精神的翻拍成风等等,都严重影响了我们几十年倾心竭力打造的“红色文化”生态环境。应该说,资本的大规模介入一方面极大地活跃并繁荣了“红色文化”,但是“资本为王”、“娱乐至上”的商业规则又在短时间里迅速透支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下很多的作品中,“红色文化”往往被任意打扮涂抹,其历史的真实性、主题的严肃性和艺术表达的可能性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证。以电视剧为例,有的编导不去认真研究历史本体,而是抛开历史真实与艺术品味,想当然地“攒故事”,天马行空地发挥,进行流水线作业,在短时间里制造了许多披着“红色”外衣的艺术格调不高的作品。 上述现象表明,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低俗与媚俗。什么先辈英魂,什么光荣传统,被他们统统丢到脑后,致使红色文化成了商业经营的“噱头”,使好端端的红色资源被涂上了另色。 故此,要弘扬继承好红色文化,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对来自各方面的歪风邪气进行毫不妥协的抵御乃至于斗争,以确保红色文化生存、延续环境的净化。 结尾 1918年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李大钊就坚信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当今,我们站在新世纪,面对新形势,需要红色文化来传承历史,需要红色文化来武装头脑,需要红色文化来振兴中华,需要红色文化来领跑未来,需要红色文化来实现赤旗的世界!
|
|